2023年粮食产量时隔20年之后连续3年超过700亿斤,生猪年出栏重回6000万头以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2021年3月,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朱熹园,看到墙上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的朱熹民本思想经典论述,驻足凝视良久。
经济发展了,但精神失落了,那国家能够称为强大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中,在贯彻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在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方案中,莫不体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与创新发展,也莫不印证着这样的判断——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珍贵文物活起来,让经典古籍火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站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眺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壮阔前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回望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党,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历史。立足日新月异的现在,从北京冬奥盛会展示新时代中国自信、包容、开放的大国形象,到大唐芙蓉园的梦回千年展现中华文化包容四海、兼纳百川的精神风貌,再到北京中轴线、京杭大运河等一大批文化遗产绽放新韵……泱泱中华,万古江河,今天中华文化更加蔚为大观,中华文明更加光彩夺目。
巍巍华夏,壮丽山河。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坚持长期投入,静待人才花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国际科技竞争呈现向基础前沿前移的趋势,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基础研究战略部署。
应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思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精准研判学科发展新趋势,加快基础学科和专业设置的调整优化,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三是增加设置长期性、延续性基础研究项目。总体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从2012年的499亿元提高到2022年约1951亿元,占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的比重由4.8%提升至6.3%,但与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超15%,日本、韩国超10%相比,结构性投入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美国联邦政府基础研究投入的重要机构,早在2014年就探索设立资助周期长达8年的代码R35的资助机制,康奈尔大学的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甚至获得NIH长达52年的持续资助。例如北京大学设立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国内外自主招录在相关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中学生。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04日07版)。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是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大花园,可将建设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与打造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结合起来,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学贯通育人的常态化机制建设。发达国家经验证明,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入,是扩大基础研究经费支持的重要方式。对于入选这些项目的中学生,要给予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精准施肥,而不是拔苗助长。
加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创新,鼓励新生代基础研究人才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基础研究往往是厚积薄发的过程,要允许基础研究人才有一段时间的蛰伏期,有一定程度的试错空间,减少不必要的花枝修剪。二是多渠道拓展社会性基础研究投入。如用一把剪刀剪到底的方式对基础研究项目进行阶段性考核,不仅会占用项目团队大量时间精力,而且可能将潜在的创新误当成旁枝末节修去。
注重科学育苗,推进协同育人科学育苗是提升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切入口。加大科技奖励方面的激励力度,提升中生代基础研究人才的科研荣誉感。
对于领军型基础研究人才,更加侧重支持其组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人才是第一资源·笔谈】作者:吴 帅(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在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方面,结果导向量化导向评价模式的不适应性日益加剧,亟需健全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分层分类完善长周期人才评价机制。上海交通大学贾金锋、郑浩团队从2009年团队组建,到科研成果实验证实超导态‘分段费米面入选202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用了十余年时间,其中仅仅让实验仪器达到最佳观测效果就花费两年时间。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产出不确定的特点,建议加快完善全社会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一是应尊重基础研究人才的成果产出规律,建议完善以创新性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简单强调署名单位排序、成果署名作者排序、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在基础研究项目考核方面,建议加强里程碑式关键节点管理,降低过程性检查频率。对于这类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宜设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
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在基础研究领域推出面向中学生的人才培育项目。对于中生代基础研究人才,更加侧重支持跨学科、综合交叉科研团队组建等方面,助力其向更高层次人才跃升。
二是应尊重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扩大聘期评价、长周期评价的范围,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对于新生代基础研究人才,更加侧重科研项目支持、人才培养支持等方面,为其申请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工作等提供更多机会和更优条件。
适时修剪花枝,减少过度考核花枝不经修剪,就会旁逸斜出,但若修剪过于频繁,则会消耗植物体内营养,适得其反。以立法或规划的形式,明确财政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规模和占比,是建立基础研究稳定支持的投入机制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反复验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其过程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当前,我国基础学科建设面临巨大挑战,特别是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不准、交叉融合型学科设置滞后。与应用研究不同,基础研究注重一般知识、普遍原理原则的建立,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这决定了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各有花期,既有天才的迸发,但更多是十年磨一剑。清华大学启动实施物理人才培养攀登计划项目,旨在面向中学生发掘并培养未来物理大师。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造体系化、高层次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必须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提升静待花开的耐心与智慧。2020年,广东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百分之三十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针对基础研究人才秉性差异,可探索套餐式政策供给机制,以便不同人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最解渴的政策组合。实践中,过度考核已成为困扰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问题,可从项目考核和人才考核两方面破解,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以稳定的支持、低频的考核为基础研究人才营造利于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
对于一些特殊人才,要有静待铁树开花的评价耐心另一方面,要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
把好环评审批准入关、排污许可关、监督执法关、督察问责关的关口。异地补植复绿生态修复令认购‘碳汇开展替代性修复等创新措施的不断涌现,夯实了保护绿水青山、保障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我们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我国创设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
在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下,每一份努力,最终都将汇聚成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以高水平保护推进高质量发展,绝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保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可见,这种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破坏环境、过度索取资源的方式,不适合当前的全球发展阶段。